第8期:《新乡学院报》

漫步书与信


   期次:第8期   作者:文学院陈一秀   查看:39   


有这样一本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但书中的内容却是一封又一封的信。走进了信里的世界,我才明白,它会拥有如此称誉的原因。

这本书便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 号》,一个人遇见一本书,便开始了他与这本书的故事,并且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人在看书,其实也是在看自己。书不会看人,但却像一面神奇的镜子,人透过镜子发现的不是外表的皮囊,而是人内心深处对于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映照。因此我走进了这本书,也开始了自己的故事。

第一次遇见这本书,源于一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电影里的男女主正是因为这本书而结缘,相识,互通着信件,直到最后在异国他乡见到了彼此。吸引我的,令我产生遐想的,便是那一封又一封互诉衷肠的信件。

读《查令十字街84 号》你会发现,书与信原来是这么密不可分。海莲窑汉芙是个爱书之人,而她看书买书的原则则会令我们大吃一惊。“她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这与我们今日大多数人买书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但细细体会会发现,这是汉芙对书的珍视。因为一本已经看过的书,更像是一个认识了很久的好朋友,而且还是那种有着乍交之欢,且久处不厌的朋友。正是因为如此,身处美国的汉芙与远在英国查令十字街的书店经理弗兰克开始了这段书信情缘。

本书的中文译者陈建铭说过,“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者,收信者双方皆然。”书与信总让我想起木心先生所写的那一首被人所熟知的诗《从前慢》,我们向往那个什么都慢的年代,似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总有种身不由己的意味。但其实,环境总在变化,时过境迁,许多人和事不能维持其本来的面目,在我看来,这并非无可奈何,而是变化的必然规律。但好在,我们总能选择不变的是什么,就像这种对从前慢的期盼,也是一种不变。

现在的人们有了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在上面看书,也可供联系。一切都变得方便,但多少人是拿着手机却不知道怎么和好朋友聊聊天,也不知道怎么潜下心来认真看上一本书呢?也许是大多数。我们对书的选择源于自己,无论是看过的旧书还是未看过的新书,无论是电子的还是实体的书,书都是我们可以安放于内心最宝贵的存在。我们对信的选择也来于自身,管他是手写的需经过邮局等上三两天的期待,还是打在手机电脑上一股脑倾诉的急切,只要是一封信,一封充满着情感,凝聚着思念的信,就是我们寄托的热望。没有了“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哀思,这便是人与人书信往来的最好模样了。因为你想要倾诉的那个人,就在你知道的地方,你只需写上一封信,然后寄给他就好。

书与信,两者之间也可拥有着不可分隔的浪漫。你若看上一本书,难道就没有想要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吗?就像我之前所看到的一个观点:写东西这件事,你所倾诉的对象越具体越好,越明确越好。这样看上一本书,我们也算留下了些什么,以文字,寄信中,写给你想要写给的那个人。

许多名人作家提及读书之好,也酷爱写信之乐。我想,读书和写信本就是最纯粹的个人感受。漫步书与信,我们只需要从中了解真实的自己,和这个多彩的世界。